2010年元旦期间,有幸跟随左家奇书记一行拜访了我校58级校友、原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胡建雄教授。胡老已经73岁高龄,半年前因为一次小中风至今行动尚有不便,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独到而准确,谈起国际各有所长的高等技术院校如数家珍,充分显示了老一辈教育专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原籍安徽省绩溪县的胡建雄于1958年考入我校(时为浙江机械专科学校)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1960年学成毕业(当年5月,学校与电机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及杭大数理化三个系合并为杭州工学院,并于1年后又合并入浙江大学),分配到浙江大学工作。历任浙江大学科研处科员、副处长,浙江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杭嘉湖科技开发联络协调小组组长,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创造学会会长,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胡建雄长期从事高校科学研究管理工作。60年代因参加核爆炸过程高速摄影机的研制等军工项目的管理工作在1985年荣获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的“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为促使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出了集中高校力量在杭嘉湖绍地区进行科技开发的设想,得到了国家教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了被科技日报称为“天下第一园”的杭嘉湖技术开发公司,并主持完成以此为中心内容的《杭嘉湖科技开发试验区的战略思想》课题,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9年,浙江大学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胡建雄作为浙江大学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之一,组织和参与了学校的综合改革,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协助路甬祥校长提出了“一级学科办教育,二级学科建立研究所,系管教学,所管科研,党支部建在研究所上”的新体制,提出了“基础研究定向化,应用研究基地化,开发研究工程化、产业化,实现学科上、中、下游一条龙良性循环”的思路,并付诸实践;他在吸引港澳社会贤达的外资捐赠办学方面成绩卓著,使浙江大学赢得了上亿元的建设资金,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组织完成浙江大学面向21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提出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支撑条件建设及学校筹措建设资金来源的规划思路及方案,并成功完成了国家教委对学校“211工程”部门预审的答辨,使浙江大学顺利地进入新的发展历史阶段。
胡老一生所获荣誉无数,1985年获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国防科研协作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获全国高教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9年胡建雄被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0年,再次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97年,胡建雄从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位上退休后,继续担任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咨询顾问、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执行主席、城市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为高等教育事业发挥余热。
毕业半世纪,风雨五十载,胡老谈起母校依旧一往情深:“老机专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上学期间老师们经常带领我们一起自己动手制作机床,当时常用的一些机器基本都可以做出来,很多还卖给一些工厂和其他学校生产和实习用,有一台小钻机还漂洋过海出国了呢!”胡老介绍说,尽管自己后来主要从事的是科研和管理工作,但一直没有丢掉在学校学到的机械专业知识,特别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因为有修理拖拉机等农用机械的技术,在当时可是很受到优待,少吃了很多苦头。末了,胡老由衷感慨道:“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之长”,并希望学校继续保持重视实践教学的培养特色,更新观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保持领先水平和特色鲜明。
访谈期间,胡建雄还听取了左家奇书记对学院近年来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的介绍,充分肯定了学院近年来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为学院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特别强调学院要积极向欧美一流的工程技术大学学习,强科研,重创新,力争办成有自己特色的一流工程技术院校。
半世风雨,洒一路长歌;恒久情怀,系母校繁荣。聆听胡老讲话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启迪和升华。胡老以其50年的辛勤劳动,成就的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人格,一种让后学们敬仰的人格,一个教育管理者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