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暖人心,雷锋精神代代传。3月19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社会实践部组织16名学生走进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与千年古镇,开展“锋火相传·长河共富”红色研学行动。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青年学子们解码雷锋精神与共富密码,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感悟初心,砥砺前行。




红色印记·觉醒年代
3月19日下午一点二十分,同学们抵达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从“觉醒年代”到“家国万里”,四个展陈篇章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百年征程。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长河精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静默聆听,将红色基因深植心间。

千年古镇·共富密码
队伍步行至长河古镇。青砖黛瓦、古巷幽深,明清建筑群诉说着千年文化底蕴。漫步石板街,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更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思考历史与现代的共富实践密码。一位同学感慨:“古镇的一砖一瓦都是文化的沉淀,而共富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感悟分享·青年之声
活动尾声,同学们在古镇集合点分享心得。

推开长河纪念馆那扇斑驳的木门,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阳光透过天井洒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耳边似乎响起了老街的喧嚣。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宅院,曾是长河商会的所在地,见证了长河老街的繁华与变迁。漫步其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文化的温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纪念馆对长河老街市井生活的还原。老式茶馆里,几张八仙桌,几条长板凳,茶壶里冒着热气,仿佛还能听到茶客们谈天说地的声音。老式理发店里,一面斑驳的镜子,一把老旧的理发椅,仿佛还能看到理发师傅熟练地为客人修剪头发。老式杂货铺里,货架上摆满了酱油、醋、糖果等日常用品,仿佛还能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这些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到老杭州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长河老街,是杭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杭州人的记忆,也传承着杭州的文化基因。在这里,我看到了杭州的过去,也看到了杭州的未来。那些斑驳的砖墙、雕花的窗棂,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我们了解杭州、热爱杭州的源泉。城市的发展,需要留住记忆,更需要创造未来。长河老街的变迁,见证了杭州的成长,也预示着杭州的未来。
希望长河纪念馆能够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展陈内容,打造成为杭州历史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希望长河老街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长河老街,是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记忆,传承这份文化,让长河老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模具2391金崇波
站在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青铜浮雕前,透过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家书,我触摸到了历史真实的肌理。那些斑驳的子弹壳与褪色党旗,将百年前的热血呐喊凝固成永恒的坐标。转角遇见老式发报机,金属按键上残留的岁月包浆,仿佛还留存着地下工作者手心的温度。
穿过梧桐掩映的街巷踏入长河古镇,粉墙黛瓦间传来悠长的二胡声。七十二道雕花门楣下,耄耋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指点着族谱,细数每块青砖承载的家族记忆。当斜阳为麻石老街镀上金边,革命纪念馆的冲锋号角与古镇的市井吆喝在时空深处交织,编织出中国精神的经纬。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懂得:红色记忆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密码;传统建筑不只是旅游符号,更是文明赓续的活态见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驿站,让灵魂跟上脚步。
——模具2412林彦博
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就像一枚火红的印章,向我们诉说着:红色记忆不在遥远的云端,而在这片土地的血脉深处;英雄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曾与我们呼吸同片空气的鲜活生命。或许,这就是红色博物馆的意义——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缅怀中坚定方向。
——装备2411陈志强
此次红色研学行动以“观物→明史→砺行”为主线,架起了青年学子与红色记忆的桥梁。雷锋精神不仅是时代的标杆,更是行动的指南。望同学们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未来,智能制造学院将继续深化红色教育,通过更多实践行动,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共富新篇章。